长见识了,中国被欧洲人叫作"拆那(China)"是这个原因啊
“拆那”在法国的光辉业绩 1918
▲ 1917年11月,为中国参战军打前站的北洋政府军事代表团在法国参观,谁也无法想象面对满目疮痍的法兰西,这些中国人心里打着什么主意
“那群中国人像工蜂一样冲进我家的院子,他们和安南人一样黝黑,但要强壮得多。他们好奇地看着我母亲胸前的十字架。一个年龄比较大的人敲了敲一堵墙。他把手一挥,几个举着鹤嘴锄的中国人像破城机一样扑了上去,仅仅几分钟,那堵墙就像破布一样垮了下来,他又敲了敲另一堵更高的墙,做了个吊死鬼的动作,几个中国人立刻拿来了一盘绳索,套在墙头上,喊着口号用力一拉……父亲母亲和我们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不要以为这是某部科幻影片中的镜头,或者某个拆迁土豪把家乡的风格带到了法兰西,这是英国皇家战争博物馆采访一战结束时生活在法国安松的让·马荣·弗莱恩夫人时留下的录音,那时她还是只有六岁的让·马荣·德尼赛小姐(Ron M. Denises)。1918年,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一群中国人被请到她遭到炮火摧毁的家中,拆除残垣断壁,以便重建家园。
毫无疑问,这些中国人在拆房子上的专业程度和工作效率,给德尼赛小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第一次大战中,有14万名中国工人,也被称作中国劳工旅的人员在欧洲前线从事各种工作。他们主要来自山东,以体格强健、吃苦耐劳著称。不过,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欧洲,已经留下了“拆那”的威名。
由于协约国当时奉行的种族隔离政策,战争中这些中国人与当地居民几乎没有接触。然而,战争结束后,很多欧洲人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周围住着一批来自“拆那”的东方人。
一战后的欧洲有许多战争造成的废墟,亟需拆除以便重建新居,但劳动力严重不足——仅仅法国在战争中便丧失了两百万壮年男子。这些正等待结账回国的中国人被人们想了起来,他们开始被安排清理战场等工作。结果发现这些中国人对拆房子这种高强度工作驾轻就熟,乐此不疲,效率极高。
因为这个原因,最后有几千名中国劳工最终留在了欧洲,他们的后代至今仍是法国和比利时传统华侨社会的核心。
然而,从没见过拆迁的,像德尼赛小姐这样的无知欧洲人,不免嘀咕——中国人,怎么这么会拆房子呢?
嘿嘿,你不知道“China”的发音,在中国代表着什么吧?
把中国称作“拆那”,是大规模房地产建设中的恶趣味,真要说这些中国人怎么如此能拆,可能与他们在战争中学到的专业技巧有关。
▲ 列宁在1918领导了俄国革命,中国人在1918呢?学会了拆坦克——对,不是开坦克,是“拆”坦克!这是“拆那”劳工旅成员与协约国军官在一起
根据现在掌握的证据,中国最早的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奉系老帅张作霖订购的。而在欧洲的中国劳工旅,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便已经开始接触这种新型武器,可算是最早了解坦克的一批中国人了。
▲ 英军Mark IV型战车,重达28.5吨,是第一种在实战中成规模使用的坦克
Mark型坦克是英国针对当时流行的堑壕战所设计的全新武器,它可以破坏战场上的铁丝网,翻越战壕,而且能抵御中小型武器的射击,虽然外观怪异,但它已经具有现代坦克的履带、装甲,可旋转炮塔和潜望镜等基本装备。它们在1916年8月开始服役,并于1916年9月15日首次应用在索姆河战役,第一次参战便一举突破德军阵地达二十公里,显示了战场之王的威力。
坦克的使用和成功引发了军事上的重大革命,全欧洲的间谍都在疯狂地寻找着坦克的秘密,而中国人几个月后便开始不受保密约束地接触这种武器了。这是因为当时的坦克设计还很不完善,故障率高,机件缺陷明显,维护的工作量很大。于是,这项英法军人认为极为疲累和繁琐的工作便被能吃苦而且善于学习的中国劳工旅承担下来了。
▲ 从1917年起,中国劳工旅在西线的人员,便承担了对英军坦克的维护和保障工作
▲ 图中可以看到清晰的中国面孔
▲ 这可是当时的“高科技兵器”,大多出国前完全没接触过数理化和机械知识的中国劳工,能胜任吗?
您只要把那个“吗”字去掉就好。早在此前的三十年,也是这些憨厚的中国山东人,用几个月时间便能掌握全套的英文口令,成为东方第一大舰队——北洋水师的中坚力量。
▲ 他们的工作赢得了协约国方面极高的赞誉
但这并不是他们表现最好的地方……
▲ 坦克被视为当时欧洲战场上最为犀利的进攻武器
但是,自古以来,瓦罐难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前亡,有矛就有盾,坦克也不是无敌的。
▲ 于是,折戟沉沙的坦克便成为欧洲战场上一种越来越多的风景了
这么多坦克怎么办?别忘了这可是炮弹都不容易打坏的东西,怎么拆啊?
不知道是谁,想起了中国人。
▲ 那堆坦克,你们能不能给拆了?
▲ 中国人表示毫无压力。这是1918年春在法国Teneur的中国劳工旅在拆卸受损坦克上的部件,以便作其他坦克的备件
▲ 他们用锤子和斧子便可以把坦克拆成一堆零件,比德军的大炮还要彻底
想想,坦克刚问世一年,中国人已经开始拆……嗯,如果今天在中国某个收购站发现美国隐形战斗机的发动机被当废铁卖了,我不会感到奇怪。
▲ 拆了坦克卖废铁,我好回家看老婆
▲ 不同部队的中国人为了争夺废旧坦克的拆卸权发生了械斗(玩笑,这是当时的中国劳工旅人员在向欧洲人学习拳击)
▲ 中国哥们儿,这个可不是坦克,别当废铁卖了
玩笑归玩笑,中国劳工旅在欧洲拆坦克的传奇在历史中留下了淡淡的影子。
▲ 这是一具中国劳工旅人员利用战时余暇用木头雕刻的一台“维克皮特”式坦克的模型,至今保留在英国皇家军事博物馆中
而更令人吃惊的是,中国人还因此认识了这种新式武器,并开始向国人介绍。
虽然名字翻译的不甚准确,但描述很是贴切——
“此物名称不一,有称汤克者,有称武装汽车者,有称铁甲摩托车者。汤克二字,盖英语转音也。墩台本固定不能移动,此车进退无乎不可……故汤克车特造循环轮,以司行动。俗称蜈蚣轮,盖以蜈蚣一身皆足,此车一身皆轮也。”
这可算是我国对坦克最早的研究了,而且描述深入浅出,非亲身接触过坦克的人写不出来也。看来,我国派遣劳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有获取最新军事情报的客观效果。
好吧,言归正传,欧洲人实在不应该为中国人善于拆他们家房子而感到惊奇。
瞧,坦克都能给拆成破烂,您说,拆个房子,对中国人算是个事儿吗?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完
把中国称作“拆那”,是大规模房地产建设中的恶趣味。
转发到朋友圈,支持萨苏原创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 老萨最新热文TOP10:
联系我们请加微信号:sasu2016
邮箱:sasustudio@qq.com